品牌故事

養生理念

科研技術

品牌系列

資訊專欄

產品專區

品牌故事

養生理念

科研技術

品牌系列

資訊專欄

產品專區

品牌故事

養生理念

科研技術

品牌系列

資訊專欄

產品專區

體重管理總是失敗?先排濕,才能瘦得下來

體重管理總是失敗?先排濕,才能瘦得下來

Editor /

Dee

Published /

2025年8月29日

早餐只喝冰美式,中午沙拉,晚餐少澱粉;下班還去散步了四十分鐘,體重計卻依舊紋風不動。😭甚至更氣人的是,臉和腳踝還浮浮的、褲頭更緊繃。很多人第一時間怪自己「不夠自律」。可有時候,問題不在你做得不夠,而是身體真的濕氣太重。「千寒易去,一濕難除。」——老話雖舊,卻說中要害。濕,不只是天氣的形容詞,也是身體的一種負擔。

「濕氣重」是什麼?

在中醫觀點裡,「濕」是一種偏性的內在環境:當脾胃運化變慢,多餘水分和代謝廢物排不出去,就會停在身體裡,形成水濕內困。你看不到它,卻能感到它——那種渾身沉沉、腦袋悶悶、早起還想再睡五分鐘的厚重感。久而久之,濕會「黏」,黏著你的循環、黏住你的代謝,連情緒都容易悶悶的。

為什麼「濕」會讓人瘦不下來?

  • 浮腫水腫

    水分滯留,四肢與臉容易腫一圈,看起來就「胖了一號」。這是水腫型的假胖,不是熱量多了,而是身體排不掉。

  • 代謝變慢

    濕困住脾胃,消化吸收變差,脂肪分解與能量消耗的速度跟著下修。吃得很乾淨,卻燃燒不起來,自然就卡關。

  • 排毒不順

    汗、尿、便是我們清垃圾的三條路。濕氣重會讓這些通道「走不快」,身體背著負重前行,怎麼會輕盈?

8題自我檢測,看你是不是「濕氣重」?

符合 4 項以上,就代表你可能偏濕,需要把「排濕」納入減重策略。

  • 全身無力:是否經常感到疲倦,無法提起精神,尤其是早晨起床時感到特別疲勞?

  • 水腫現象:是否經常出現四肢水腫,特別是腳部,甚至感到鞋襪緊繃?

  • 消化不良:是否經常感到胃脹,食慾不振,或是大便黏稠,排便不順?

  • 肥胖或易胖:是否發現自己體重增加,明明飲食控制得當卻仍然無法減重?

  • 舌苔厚: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舌頭上有厚厚的舌苔,顏色偏白?

  • 感覺沉重:是否感到身體像被濕氣包裹,行動不便,甚至上下樓梯都感到困難?

  • 皮膚問題:是否經常出現皮膚癢、濕疹或其他皮膚問題?

  • 情緒影響:是否因為身體不適而影響到情緒,經常感到煩躁或焦慮?

溫馨提醒:以上為一般保健資訊,非醫療診斷;若有明顯不適,還是建議請教專業醫師。

濕也分「性格」:寒濕、濕熱、有別對應

  • 寒濕型:怕冷、四肢冰、清稀水腫、舌苔白膩。

  • 濕熱型:口苦口黏、痘痘粉刺、汗黏、舌苔黃膩。

辨別大方向後,飲食和日常選擇就更有眉目。

排濕四步驟:飲、食、動、作息

光知道自己「濕氣重」還不夠,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把濕氣慢慢逼出去。其實方法並不複雜,生活裡一點一滴的調整,就能讓身體慢慢恢復輕盈感。從喝什麼、吃什麼,到怎麼動、怎麼休息,每一步都藏著排濕的小技巧。

飲:少冰、喝溫、要有節奏

  • 戒冰甜手搖、酒精和過甜咖啡,冰會困住陽氣,甜會生濕。

  • 改喝溫熱水,分段小口喝;別一次猛灌,反而加重腎臟負擔。

  • 日常可斟酌:薏仁紅豆水、陳皮普洱茶貓鬚草茶。

  • 申卯茶:這個時段被認為是人體排毒和排濕的最佳時機。飲用申時茶有助於促進身體的代謝,排除體內的濕氣和毒素。

    推薦文章:早起一杯卯時茶,喚醒腸胃,養生更有感。

食:高纖+足量蛋白+代謝順暢

  • 促進排便:膳食纖維是促進排便好幫手,秋葵、決明子、羊角豆都富含豐富的膳食纖維。每天維持足夠水分+纖維,養成規律排便習慣,就是最直接的「排濕」方式。便便順暢,體內濕濁自然能帶走。

  • 益生菌加持:腸道也是排濕排毒的重要通道。適度補充益生菌,能幫助維持腸道菌相平衡,改善便秘與腹脹,讓濕濁更順利排出。

  • 蛋白質要夠:雞胸、豆腐、毛豆、魚類,協助維持肌肉量,讓基礎代謝不掉速。若日常飲食不易攝取足量,也可以考慮適當補充植物性蛋白粉,既能增加蛋白質來源,又比動物性蛋白清爽、減少腸胃負擔。

  • 藥食同源更加分

    • 茯苓:利水滲濕的好幫手,溫和且常見。

    • 貓鬚草:民間常用於清熱利尿.

    • 陳皮:幫忙行氣化濕、暖胃,對容易脹氣或便秘的人特別友善。

動:適量流一點汗,但別把自己榨乾

  • 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。

  • 重點不在爆汗,而在規律;汗出過多反而傷津,濕未必更少。

  • 運動後迅速擦乾與更衣,不要讓汗在冷氣房裡風乾,以免寒濕更入侵。

作息:把「黏」拿掉

  • 睡夠:晚睡讓荷爾蒙失衡,新陳代謝變慢。

  • 少久坐:每 45–60 分鐘起來走兩圈,促進下肢循環。

  • 除溼保暖:台灣潮濕,建議開除溼;腹部、腰腎、膝蓋注意保暖。

  • 壓力管理:長期高壓會提高皮質醇,身體更容易滯留水分。深呼吸、靜心5分鐘,真的有差。

排濕 × 減重,要雙軌並行:纖維+運動=事半功倍

把「排濕」當作減重的前置工程:先把管道清乾淨、把代謝「喚醒」,再談熱量控制和肌肉訓練,效果會明顯順很多。

特別提醒:光靠排濕或單一食材,不可能真正達到減重效果。要想體重持續往下走,還是要搭配 膳食纖維攝取(幫助腸道排廢、維持血糖穩定)與 規律運動(增加肌肉量、提升基礎代謝)。這三者缺一不可。

不是你不夠努力,而是方法要對

身體其實很誠實,你給它什麼,它都會回應你,只是有時候慢一點。當你把飲料和甜點慢慢放下,讓腸胃喘口氣;當你願意一天走五千步、每週流兩次汗;當你把「排濕」放進計畫裡,體脂和體重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給你回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