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入伏怎麼養?健脾祛濕到茯苓薏米粥,一篇搞懂長夏體質調理法!

小暑入伏怎麼養?健脾祛濕到茯苓薏米粥,一篇搞懂長夏體質調理法!

Editor /

Dee

Published /

2025年7月7日

小暑,是正式踏入長夏的門檻。這時節的陽光不再羞澀,濕熱也悄悄在空氣中蔓延。你是否也開始有這樣的感覺:食慾不振、四肢沉重、早上醒來仍覺疲倦?甚至臉部泛油、腸胃不順、頭皮也黏膩難耐?別懷疑,這些都是身體給你的訊號——提醒你,是時候調整體質,特別是脾胃機能了。

中醫認為,小暑正是健脾祛濕的黃金起點。

小暑節氣為什麼特別容易「濕氣上身」?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提到:「六月節……暑,熱也。就熱之中分為大小,月初為小,月中為大。」小暑雖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,卻是濕熱氣候悄然聚集的開端。氣溫日漸升高、濕度也居高不下,這對人體的消化、代謝與水分調節系統都是一場不小的考驗。

在五行之中,脾屬土,而「土旺於長夏」。也就是說,本該最活躍的脾胃系統,此時卻往往因濕氣困擾而出狀況。

你是否也有以下濕氣體質的表現?

  • 四肢沉重、早起後仍然倦怠

  • 食慾不振、容易脹氣

  • 臉部油膩、頭皮出油快

  • 喉嚨總像卡著一口痰

  • 大便黏膩、容易沾黏不易沖淨

  • 女性白帶增多,黏稠、有異味

這些都是脾胃虛弱、濕氣內生的警訊。如果不加以調理,體質會越來越虛,甚至可能引發過敏、慢性發炎、代謝異常等問題。

相關文章:夏天過敏反覆怎麼辦?中醫靈芝配方幫你調整體質、找回免疫平衡!

三伏天是祛濕與補陽的絕佳時機

所幸的是,我們仍掌握著順時而養的機會。從小暑開始進入「三伏天」,正是天時地利齊備的最佳時機。只要懂得順應節氣、做對幾個調理重點,你就能在炎夏中活得更清爽。

初伏

中伏

末伏

07.20-07.29

07.30-08.08

08.09-08.18

這 30 天陽氣最旺,抓住這時候:

  • 補陽氣、扶正固本

  • 建立良好的水濕代謝

  • 強化筋骨、補足氣血

  • 為秋冬健康打下紮實基礎

只要懂得「順時而養」,濕氣就不再是你夏季的困擾。

日常怎麼做?從飲食與生活習慣開始調整

飲食重點
  • 減少冰冷、油炸食物

  • 多選用健脾祛濕食材:茯苓、薏苡仁、山藥、陳皮等

  • 早晨卯時(5–7 點)空腹喝杯溫熱的陳皮普洱茶,有助於啟動代謝、促進排便

  • 小暑節氣講究「食藕」,清炒或煮湯都能健脾開胃、去熱生津

相關文章:早起一杯卯时茶,喚醒腸胃,養生更有感

生活作息調整
  • 保持早睡早起,建議晚上 11 點前入睡,有助於養陽氣、補脾氣

  • 每日可搭配輕瑜伽、八段錦或快步走,促進氣血循環、減少濕滯

編輯養生食譜|茯苓薏米粥

這道粥品在中醫師眼中,是長夏健脾祛濕的溫和好幫手,尤其適合小暑與三伏天時期食用。

材料:

  • 茯苓 20 克

  • 薏苡仁 50 克

  • 大米 100 克

  • 冰糖適量(視個人口味添加)

作法:

  1. 薏苡仁提前泡水 2–3 小時,茯苓與大米洗淨備用。

  2. 所有材料放入鍋中,加適量水,大火煮滾。

  3. 轉小火熬煮 40~50 分鐘,直到米粒熟透、粥體濃稠。

  4. 最後依喜好加入冰糖攪拌融化即可。

養生功效:
茯苓健脾滲濕、寧心安神;薏苡仁則助脾祛濕、緩解水腫。夏日作為早餐或輕食都非常適合。

編輯再次提醒|小暑三伏養生重點

飲食

避免生冷、油炸,多食健脾祛濕食材

環境

避免長時間處於濕冷密閉空間,適當通風保持乾爽

作息規律

避免熬夜,提升陽氣循環

建議每日輕運動,如散步、瑜伽、太極,幫助氣血流通

情緒管理

保持心情穩定,避免憂思過度或情緒壓抑,以免「肝氣犯脾」

小暑不是最熱,卻是養生的開端。若能在此時善用節氣之利調整體質,未來整個夏天,你都能維持清爽不悶、不虛不燥的身體狀態。這不只是為了避免水腫與油膩感,更是為秋冬健康打下根基。

從一碗茯苓薏米粥、一杯晨間暖茶開始,讓夏天不再是對抗,而是順流──從容、自在、有底氣地過每一天。

Share on Faceboo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