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ditor /
Dee
Published /
2025年7月2日
當冷氣聲開始成為夏日的日常配樂,我們也正式迎來了三伏天。今年的三伏從 7 月 20 日開始,到 8 月 18 日為止,共 30 天,是一年之中最悶熱的一段時間。不少人會趁著天氣好、空氣暖,早晨出門快走、運動流汗,但這樣的熱情如果沒有適當節制,小心運動還沒帶來健康,反倒讓身體吃不消。尤其對於中高齡族群與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,三伏天的高溫高濕,其實是潛藏風險最多的季節。

不只是悶熱,也容易「悶」出心血管問題
許多人以為冬天才是心血管疾病高峰期,其實不然。根據臨床觀察,每年 6 至 8 月,因中風、心肌梗塞住院的人數也明顯攀升。
當氣溫升高,皮膚血管會擴張以幫助散熱,相對地,大腦與心臟的供血量便會減少,導致容易胸悶、喘不過氣,甚至出現心律不整、頭暈等狀況。加上夏季出汗大會導致血液濃稠度增加,對於本身就有心血管慢性病的族群來說,負擔會加重不少。
特別提醒:早上午 10 點至下午 4 點之間是戶外高溫最高峰,心血管患者應避免這段時間外出或從事劇烈活動。

老年人更容易中暑,也更容易中風
進入夏季,不少新聞會出現長輩早起晨運後猝倒的消息,背後的關鍵往往不是運動,而是「太熱又太早」。
老年人因為體內水分比例下降、代謝速度放緩,對溫度變化的反應也不如年輕人敏銳,一旦水鹽失衡、血液濃稠,就可能導致血壓波動、血栓形成,進而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。
再加上三伏天氣候特性為高溫、高濕、低風速,體內熱量難以排出,容易引起中暑症狀,如頭暈、脈搏加快、尿少、噁心等。這些對高齡者都是不小的挑戰。

警惕「室內冷、室外熱」
在三伏天這樣的天氣裡,開冷氣是剛需。但如果室內外溫差過大(超過 6°C),反而會對血管造成刺激,引起收縮與血壓波動,特別是對高血壓與心臟病患者來說,更是增加突發風險的隱憂。
此外,常喝冰水、吃冰品也容易讓腸胃瞬間受寒,引發腹瀉、代謝失調,甚至使血糖不穩,間接影響心血管系統。
建議:冷氣設定溫度應控制在 26~28°C,避免冷熱交替;飲食則以常溫或微溫為佳,少喝冰飲,才能讓身體維持穩定節奏。

三伏天不只要防暑,還要「護心」
想在三伏天避開心血管危機,不妨從日常保養開始著手:
✔ Omega-3 血管保養:活血、軟化、清除
活血化瘀:像丹參與三七這類草本植萃,在中醫中有活血通絡之效,能幫助促進微循環、降低血液黏稠度。
軟化血管:Omega-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氧化與抗發炎的作用,可減少自由基對血管的傷害,幫助維持血管彈性。
清除血液垃圾:Omega-3 也能協助降低三酸甘油酯、穩定膽固醇,幫助清理血管內壁堆積的代謝廢物,維持血流暢通。
文章推薦:守護心血管!「五吃五不吃」飲食筆記

✔ 補充心臟的「能量來源」:輔酶 Q10
輔酶 Q10 是參與細胞能量代謝的重要物質,尤其在心肌細胞中的含量特別高,能幫助提升心臟運作效率、減緩疲勞。研究也顯示,輔酶 Q10 對於維持心血管健康、調節血脂也有幫助。

讓「伏氣」變「福氣」
三伏天雖熱,但也正是身體最容易調理、順養的時機。透過良好的生活作息、適度運動與營養補給,反而能成為強健體質、調理慢性病的轉折點。
別讓高溫變成健康的阻礙,這個夏天,不妨從一杯溫水、一份心血管保健營養品開始,溫和而紮實地,給身體注入穩定的力量。
今年的三伏天,讓我們一起用心守護,讓炎熱的季節也能成為全家的健康轉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