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ditor /
Dee
Published /
2025年8月27日
三伏天一過,你以為熬過了酷暑,終於可以鬆一口氣。偏偏這時,「秋老虎」氣勢洶洶登場,帶來另一波暴擊式的考驗。氣象上,秋老虎指的就是出伏後短暫的高溫回熱,往往出現在八、九月交替之際,最高溫仍超過 35℃,持續約一到兩週。
這樣的天氣,早晚涼爽,中午卻烈日當頭,讓人像坐雲霄飛車一樣,一下子讓人汗流浹背,一下子又涼得打噴嚏。不只讓人難受,更帶來四大健康挑戰:免疫力、呼吸道、膚質、脾胃。那麼,這隻「秋老虎」究竟凶猛在哪裡?我們又該怎麼調養,才能安全過關呢?
1.晝夜溫差大,免疫力要守住
秋老虎最大的特徵就是「白天依舊熱、早晚卻變涼」。白天外出,滿身大汗;一回到冷氣房,又猛吹冷風。忽冷忽熱的溫差,最容易打亂身體平衡,讓免疫力下降。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時期,很多人容易感冒、流鼻水、頭昏乏力。
更麻煩的是,這段時間「燥邪」開始活躍。中醫有句話說: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。」免疫力要是先一步被削弱,外邪自然趁虛而入。
養生對策:
避免著涼:早晚出門記得加件薄外套,冷氣房裡也可以準備披肩。
適度運動:像是散步、八段錦、瑜伽這類溫和運動,能幫助調節體質,又不會大量出汗傷津。
多糖保養:靈芝、香菇、茯苓、銀耳等富含多醣的食材,能幫助調節免疫功能,打造「內外雙重防護」。

2.秋燥來襲,肺部最怕乾
「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。」每到秋天,乾燥的氣候就成了肺部最大的敵人。咽喉乾癢、乾咳少痰、聲音沙啞……這些都是典型的「肺燥」警訊。
如果這時候不提早養肺,不僅容易反覆咳嗽,還可能為冬天的呼吸道疾病埋下隱憂。
養肺小技巧:
食療潤肺:黃芪、冬蟲夏草能補氣固表;雪梨、銀耳、百合、玉竹則能潤肺生津,讓呼吸道保持濕潤。
調整環境:房間裡放一盆水,或用加濕器,減少乾燥對呼吸系統的刺激。
就像《黃帝內經》裡提到的:「秋三月,此謂容平。」意思是秋天要讓身心都保持平和。養肺,不只是為了少咳幾聲,更是為了守住一整個秋冬的元氣。

3.汗血同源,肌膚危「肌」四伏
雖然已經進入秋季,但秋老虎的太陽依舊毒辣,動一動就滿身大汗。中醫強調「汗血同源」,意思是汗出太多,氣血也會隨之流失。經過一個夏天的消耗,本就氣血不足,此時更容易暗沉、沒氣色。
加上秋天的乾燥與紫外線的夾擊,膚況可說是「內外受敵」。一不小心,臉色蠟黃、色斑浮現,就很難再用化妝掩蓋。
好氣色養成法:
內調氣血:少吃油膩,飲食清淡,適度補充阿膠、當歸、黃芪等益氣養血食材。搭配規律作息與適量運動,幫助血液循環。
外養肌膚:別鬆懈防曬!日常也可使用淡斑、美白保養品,修護紫外線帶來的損傷。
肌膚的亮澤不是一夜養成,而是每天用心呵護的累積。真正的「好氣色」,來自氣血充盈與身心平衡。

4.濕寒交織,脾胃最容易中招
說到秋老虎,最怕的就是「嘴饞又貪涼」。白天熱到不行,一杯冰飲立刻下肚;晚上氣溫下降,卻沒注意腹部保暖。這樣的習慣,對脾胃來說就是一場折磨。脾胃喜溫惡寒,反覆受寒之後,消化吸收自然失衡,容易出現腹脹、胃口差。
更糟的是,不少人會趁著「貼秋膘」開始大魚大肉,但若脾胃還沒恢復元氣,反而容易「虛不受補」,讓消化系統雪上加霜。
脾胃調理攻略:
健脾漢方,參苓白朮散就是經典代表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補脾益氣,山藥健脾固腸,陳皮、砂仁幫助消化。這樣的組合能讓脾胃逐步恢復元氣。
飲食守則:飲食規律,每餐七八分飽,不吃太油膩、不碰過度冰冷。也可以搭配益生菌,幫助調節腸道環境。

秋老虎不可怕,順時而養才是關鍵
「一年之計在於春,一日之計在於晨。」同樣地,秋天的保養也決定了整個秋冬的健康狀態。秋老虎雖然猛,但並不是不可對付的猛獸。只要順應時節,調整飲食與作息,懂得適時扶正、養肺、養氣血、健脾胃,日常養生就能化險為夷。
秋天,是收斂的季節,也是養生的最佳起點。當我們學會與季節和諧相處,不僅能避開秋老虎的威脅,還能養出更穩定的免疫力、更好的氣色,以及一個真正健康的身心狀態。